中药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2-05-11【原文】
麻黄(1),味苦,温。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2),发表出汗,去邪热气(3),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⑷积聚。一名龙沙。生川谷(5)。
【注释】
(1)麻黄:《证类本草》原在中品,但本条文中无“补虚羸”,而有“除寒热,破癥坚积聚”等语。故移入下品。
(2)疟:《大全》作“疟”。
(3)邪热气:《御览》作“热邪气”。
(4)破癥坚:《御览》作“破坚”。
(5)生川谷:《证类》、《孙本》无此文,据《御览》补。
【译文】
麻黄味苦,性温。主治外感风寒之邪、头痛、温疟,有解表发汗、祛邪除热的作用,可止咳定喘,治疗恶寒发热,消散腹中肿块及邪气郁结的情况。又叫龙沙。
【形态分布】
2-19草麻黄
麻黄科草麻黄。小灌木,草本状,高20?40cm。木质茎棕色,短小;小枝细长圆柱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直径约2瓜m,节间长2?6cm,节明显。膜质鱗叶,生于节上,2裂(稀3),裂片锐三角形。雌雄异株;雄球花有多数密集的雄花,雄蕊7?8枚;雌球花单生于枝顶,上面一对苞片内有雌花2朵,珠被先端延长成细长筒状珠被管。球果红色;种子2粒。花期5月,果期7月。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生长于干燥高地、山冈、干枯河床或山田中。药用部位为茎。秋季采收。
2—20木贼麻黄
麻黄科木贼麻黄。直立灌木,高达1爪以上,多分枝,直径1.5?2.5mm,无粗糙感,节间短而纤细,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叶上部约1/4分裂,裂片2(稀3),呈純二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掠红色至掠黑色。雄花序多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雌花序单生,常在节上成对,苞片最上一对约273合生,内有雌花1朵。雌球花内有种子1粒。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主产于甘肃、新疆、四川西部。生于干燥山地,多在悬崖峭壁之处。药用部位为茎。秋季采收。
【药材特征】
2-21麻黄、麻黄咀
药材细长圆柱形,直径1?2cm,有时带少量木质茎。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粗糙。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鱗叶,裂片2,先端反曲,基部筒状。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香,味微苦涩。
饮片:长1.5cm左右的横切段,黄绿色。断面略呈纤维性,外圈绿黄色,中央髓部暗红棕色。炼蜜炒后为蜜炙麻黄,深黄色,显黏性,味微甜。
【附方】
1.麻黄汤:治伤寒表实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诸症。麻黄150克(去节),桂枝100克(去皮),甘草50克(炙)杏十二70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9升,先煎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升,去滓,温服800毫升,覆取似汗,不需啜粥。(《伤寒论)
2.麻黄附子汤:治水肿脉沉属少阴者。麻黄150克,水7升煮去沫,入甘草100克,附子炮1枚,煮取2.5升,每服4克,日二服取汗。(《金匮要略》)
3.治产后腹痛,血下不尽。麻黄去节为末,酒服1勺,日二三服,血尽即止。(《子母秘录》)
【功能主治】
发汗,平喘,利水。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哮喘。炙麻黄润肺止咳。
乡间郎中 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篇: 助力灵丹疼康王强省建设驻马店成立全省首家市级中药材协会
下一篇: 被蛇咬后先洗伤口还是先排毒?正确救治流程快收好,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