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菊溪头话别情,君行我住两伶l

发布时间:2022-12-19

  虽说江湖诗派成员众多,文艺思想也较为丰富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诗歌理论,但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依然有着相似的诗歌表现。乐雷发是一位特出的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歌有着与江湖诗派的相同点,也有着与之不同的特别之处。

  乐雷发与江湖诗歌相似的诗歌表现

  乐雷发的所有诗歌收录在陈起所编的《江湖小集》之中,而且单独列入别集类,是江湖诗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许在文学史上,乐雷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家,但在江湖诗派中却不能只以小家视之。作为江湖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乐雷发的诗歌自然与江湖诗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作为江湖诗人的乐雷发,有着与江湖诗人同样的身份地位。他们大多属于下层士族,身份地位不高,作为游士,他们以诗为业,干谒于江湖之上,可见南宋中后期,江湖诗人多数以千谒为生,也正是因为这点,江湖诗派多被后人诟病,在文学史中也多是贬多于褒。

  在当时江湖谒客己成为一个较为广泛的阶级,而且他们以诗为主要干谒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诗歌由最初的依附政治转变为兼对经济的依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以诗为业者。江湖派早期诗人刘过和长期客于范成大门下的姜夔便是此类典型。

  这些诗人常年干谒于江湖,四处奔走,无固定收入,遇到赏识之人便荣于一时,而更多的则是动荡贫窘,他们也经常在诗中记录自己干谒生活的辛酸。

  乐雷发也属于这一阶层,也曾宦游于江湖之中,与江湖诗人不同的是他一生大多时间在家乡讲学授业,但这并不排除他有过干谒的经历,其诗歌中就有一些诸如《谒张兵部时守灵丹疼康王有用吗临江新除湖南仓》《访赵愚斋不遇》等干谒之作,可见干谒之风也算是当时江湖诗派的一个特点。相似的身份地位造就了他们共同歌颂的诗歌主题。

  江湖诗派在文学发展史上常常得不到重视,贬斥的呼声远远高于赞扬,在很长一段时期,许多学者都认为江湖诗人不愿干预政治,脱离现实,诗歌内容单一,表现情感卑靡,这样的评论难免对后世在评价江湖诗派时有所影响。

  直到80年代学界才开始关注江湖诗派,认识到江湖诗歌的表现内容远不止吟风咏月,干谒乞怜,其诗作表现内容异常丰富,有爱国忧民之作,身世漂泊之感,还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爱情的歌颂,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南宋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全貌。

  除了爱国忧民之作,对友情的歌颂历来是诗歌永恒不变的主题,江湖诗人远离家乡亲人,漂泊江湖之中,朋友之间的相逢相聚都会给孤寂的心灵带来些许安慰,我们在读江湖诗歌时经常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那份渴望和珍视。独在异乡为异客,忽在他乡遇故知,这种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难怪他们会“对雨寒灯尽,相看白发新”(薛喁《逢旧友生》)。

  他乡遇故知固然令人欣喜,萍水相逢、一见如故又何尝不令人快慰?“相逢疑旧识,敲火自煎茶。盛欲为留计,其如未是家。东西分地脉,南北两天涯。别后思君处,空摘譏独花”(叶茵《相逢》)。诗人客中结交新友,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但相聚总有离别时,日后就只能南北各天涯,独自看落花了。

  当友人离去,诗人还是久久惦念:“夜传楼鼓思城角,朝见江船忆客鞍”(周文璞《寄友人》)。想念却不得相见只有寄去一封薄信写下无尽思念:“别后思君无限事,一封书发两番开”(释斯植《寄静佳朱明府》)。如果书信都无法寄托相思,诗人只好时时惦念,想念对方的生活情境,如此深厚的友情不禁让我们为之动容,但在感受到真挚友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发出感慨,能把友谊写得如此缠绵悱恻,恐怕也就只有江湖诗人了吧。

  比起深婉缠绵的友谊之灵丹疼康王一袋多少粒颂,乐雷发同类主题的诗就深沉的多了。如果说爱国忧民是其诗歌的主旋律,那么歌颂友谊之作便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雪矶丛稿》中有许多寄赠送别诗,乐雷发这些诗的歌颂对象基本都是一些当朝官员。面对即将离开的友人,诗人满心不舍“千菊溪头话别情,君行我住两伶俜。”

  但悲伤只是暂时的,想到朋友将会有美好的前景,诗人还是非常欣慰的,但临行前还是不忘叮嘱“故乡语燕应堪听,莫放扁舟过洞庭”。(送董炎震归攸县)在送别友人时,诗人依然不忘国仇家恨,在《送史主簿之鄂就辟》—诗中,诗人想到“鞑兵犹未回燕鸭,蜀耗何应问杜鹃”,所以在诗的后两句,诗人对史氏赴鄂寄予厚望“今日送君无别话,看随卻毂洗狼烟。”

  诗人送别怀友的诗还有很多,表现的情感也都非常积极正面,或赞扬他昔日功绩,或寄言他未来前程,或借感慨自身虚度而勉励友人奋进,或劝友人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报国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与友人的私人情感中诗人也依然不忘他所生存的国家,这比起其他江湖诗派缠绵的诗似乎更有分量。

  每一位读书人都有一颗出仕之心,而面对几乎没有希望的仕途,江湖诗人只得选择流落于江湖之上,干谒于他人之门,所以在他们诗中对于干谒之苦、羁旅之悲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江湖诗人眼中,江湖己不是理想的寄托而是一种正在亲身体验的生活,所以他们对于江湖的描写更加富于真实性。

  干谒于人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赏识,以诗为生不一定能遇到同趣的知音,在江湖诗作中经常能看到这种行谒无门的悲哀,“随处风波恶,无鱼可上钩”,即使他们干谒成功也摆脱不了自身心理的矛盾纠结。江湖派诗人的社会地位卑微,但他们都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本来就对背离儒家道德标准的卖诗干谒行为感到不满,而又无力摆脱这种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师崇道学元非伪,寄客苏州却类呆。

  明日重阳又佳节,得钱且醉菊花杯。”这样的矛盾心理,并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怀疑和批判,可怀疑和批判过后他们还是不得不回到这种生活之中。作为江湖诗人的乐雷发一生,虽多居乡里讲学授业,但诗中也不乏有一些干谒之作。乐氏的干谒之诗不像其他江湖诗人写得那么直白,但大体上表现的内容是差不多的。

  如《谒李梅亭》一诗,“力拔鲸牙气贯虹”歌颂李梅亭从政之威,“玉堂归只守文穷”赞扬其生活经历,“世无真魏扶吾道,人以乾淳望此翁”将著名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与李梅亭并举,赞扬其德行之高,最后两句“媪袍羸驷崇仁路,正拟登门听击蒙。”诗人表示准备登门求教,希望自己得到启发。

  乐诗中还有一首《呈赵叔愚司理》,此诗写于江湖诗祸后的禁诗期间,诗中句句透露出一种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看来这种飘零江湖、干谒之苦几乎每一个江湖诗人都有着切身的体会,也难怪它成为江湖诗派无法逃脱的主题。

  江湖诗人在诗歌体裁与表现手法

  除了相同的身份地位与相似的诗歌主题,乐雷发与江湖诗人在诗歌体裁与表现手法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江湖派诗人擅于写五、七言近体诗,方回说他们“五、七言古体并不能为。”的确江湖派诗人普遍才力偏小,不擅大篇,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诗作,在这些律诗和绝句中也不乏一些出色之作。乐雷发也比较擅长写近体,他的诗歌七律最多,他的《寄姚雪蓬使君》、《常宁道中怀许介之》、《归心》都是较为出色的七言律诗,当然他还有诸如《时事》、《逃户》这些被后世称颂的五言律诗。乐雷发在诗歌中,通常喜欢使用流水对,这和江湖诗派的其他诗人有着相似之处。

  像《寄戴石屏》中“凤鸣道国空诗句,雁到衡峰只信音。”又如《逢熊季可》中“旗亭尚喜髡能饮,客路谁知朔独饥。”有的诗歌甚至其中两联都运用流水对,如“客路莺花愁里看,故人烟雨梦中归。采薇有备淮南静,移粟无谋浙又饥。”这样的诗歌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之感。

  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江湖派诗人更注重其具体性,这是受到特定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同于前代诗人具有包揽宇宙的胸怀,而是将目光转向现时,注重向内的自省。在诗歌中,他们往往将意象具体化,如邓林《赋江郊渔弋》,“青枫翠竹春屏叶,白藕红菱暁镜花。”

  诗中所要描绘的意象每一个都用了形容词去修饰,又如巩丰的《离建》一诗,“时时数点雨犹落,隐隐一声雷不惊。”写“雨”用了“时时”“数点”去修饰,写“雷”用了“隐隐”“一声”去形容,这种双重的修饰使得诗歌意象更加具体、细致,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那颗敏感、细腻的心。乐雷发在描写游历生活与田园生活的诗歌中也很注重意象的细致描写,如《登濂溪太极楼》一诗“亭亭沼中莲,冉冉庭下草。”

  “莲”和“草,,都用了双重修饰,又如《题王尧章伫香亭》中“要识此花香绝处,露凉风细雨晴时”,要识得绝顶花香,必须等到“露凉”、“风细”、“雨晴”的时候,而且“露”“风”“灵丹疼康王哪里有卖雨”又都加了一个后置定语,这样的描写既细致又清新,由此可见诗人用笔之细腻。

  结语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注重意象的具体化,追求描写的细致化是江湖诗人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个特点也造就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微信头像该怎么选
下一篇: 苏州金骏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千菊溪头话别情,君行我住两伶l
发布时间:2022-12-19

  虽说江湖诗派成员众多,文艺思想也较为丰富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诗歌理论,但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依然有着相似的诗歌表现。乐雷发是一位特出的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歌有着与江湖诗派的相同点,也有着与之不同的特别之处。

  乐雷发与江湖诗歌相似的诗歌表现

  乐雷发的所有诗歌收录在陈起所编的《江湖小集》之中,而且单独列入别集类,是江湖诗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许在文学史上,乐雷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家,但在江湖诗派中却不能只以小家视之。作为江湖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乐雷发的诗歌自然与江湖诗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作为江湖诗人的乐雷发,有着与江湖诗人同样的身份地位。他们大多属于下层士族,身份地位不高,作为游士,他们以诗为业,干谒于江湖之上,可见南宋中后期,江湖诗人多数以千谒为生,也正是因为这点,江湖诗派多被后人诟病,在文学史中也多是贬多于褒。

  在当时江湖谒客己成为一个较为广泛的阶级,而且他们以诗为主要干谒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诗歌由最初的依附政治转变为兼对经济的依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以诗为业者。江湖派早期诗人刘过和长期客于范成大门下的姜夔便是此类典型。

  这些诗人常年干谒于江湖,四处奔走,无固定收入,遇到赏识之人便荣于一时,而更多的则是动荡贫窘,他们也经常在诗中记录自己干谒生活的辛酸。

  乐雷发也属于这一阶层,也曾宦游于江湖之中,与江湖诗人不同的是他一生大多时间在家乡讲学授业,但这并不排除他有过干谒的经历,其诗歌中就有一些诸如《谒张兵部时守灵丹疼康王有用吗临江新除湖南仓》《访赵愚斋不遇》等干谒之作,可见干谒之风也算是当时江湖诗派的一个特点。相似的身份地位造就了他们共同歌颂的诗歌主题。

  江湖诗派在文学发展史上常常得不到重视,贬斥的呼声远远高于赞扬,在很长一段时期,许多学者都认为江湖诗人不愿干预政治,脱离现实,诗歌内容单一,表现情感卑靡,这样的评论难免对后世在评价江湖诗派时有所影响。

  直到80年代学界才开始关注江湖诗派,认识到江湖诗歌的表现内容远不止吟风咏月,干谒乞怜,其诗作表现内容异常丰富,有爱国忧民之作,身世漂泊之感,还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爱情的歌颂,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南宋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全貌。

  除了爱国忧民之作,对友情的歌颂历来是诗歌永恒不变的主题,江湖诗人远离家乡亲人,漂泊江湖之中,朋友之间的相逢相聚都会给孤寂的心灵带来些许安慰,我们在读江湖诗歌时经常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那份渴望和珍视。独在异乡为异客,忽在他乡遇故知,这种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难怪他们会“对雨寒灯尽,相看白发新”(薛喁《逢旧友生》)。

  他乡遇故知固然令人欣喜,萍水相逢、一见如故又何尝不令人快慰?“相逢疑旧识,敲火自煎茶。盛欲为留计,其如未是家。东西分地脉,南北两天涯。别后思君处,空摘譏独花”(叶茵《相逢》)。诗人客中结交新友,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但相聚总有离别时,日后就只能南北各天涯,独自看落花了。

  当友人离去,诗人还是久久惦念:“夜传楼鼓思城角,朝见江船忆客鞍”(周文璞《寄友人》)。想念却不得相见只有寄去一封薄信写下无尽思念:“别后思君无限事,一封书发两番开”(释斯植《寄静佳朱明府》)。如果书信都无法寄托相思,诗人只好时时惦念,想念对方的生活情境,如此深厚的友情不禁让我们为之动容,但在感受到真挚友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发出感慨,能把友谊写得如此缠绵悱恻,恐怕也就只有江湖诗人了吧。

  比起深婉缠绵的友谊之灵丹疼康王一袋多少粒颂,乐雷发同类主题的诗就深沉的多了。如果说爱国忧民是其诗歌的主旋律,那么歌颂友谊之作便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雪矶丛稿》中有许多寄赠送别诗,乐雷发这些诗的歌颂对象基本都是一些当朝官员。面对即将离开的友人,诗人满心不舍“千菊溪头话别情,君行我住两伶俜。”

  但悲伤只是暂时的,想到朋友将会有美好的前景,诗人还是非常欣慰的,但临行前还是不忘叮嘱“故乡语燕应堪听,莫放扁舟过洞庭”。(送董炎震归攸县)在送别友人时,诗人依然不忘国仇家恨,在《送史主簿之鄂就辟》—诗中,诗人想到“鞑兵犹未回燕鸭,蜀耗何应问杜鹃”,所以在诗的后两句,诗人对史氏赴鄂寄予厚望“今日送君无别话,看随卻毂洗狼烟。”

  诗人送别怀友的诗还有很多,表现的情感也都非常积极正面,或赞扬他昔日功绩,或寄言他未来前程,或借感慨自身虚度而勉励友人奋进,或劝友人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报国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与友人的私人情感中诗人也依然不忘他所生存的国家,这比起其他江湖诗派缠绵的诗似乎更有分量。

  每一位读书人都有一颗出仕之心,而面对几乎没有希望的仕途,江湖诗人只得选择流落于江湖之上,干谒于他人之门,所以在他们诗中对于干谒之苦、羁旅之悲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江湖诗人眼中,江湖己不是理想的寄托而是一种正在亲身体验的生活,所以他们对于江湖的描写更加富于真实性。

  干谒于人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赏识,以诗为生不一定能遇到同趣的知音,在江湖诗作中经常能看到这种行谒无门的悲哀,“随处风波恶,无鱼可上钩”,即使他们干谒成功也摆脱不了自身心理的矛盾纠结。江湖派诗人的社会地位卑微,但他们都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本来就对背离儒家道德标准的卖诗干谒行为感到不满,而又无力摆脱这种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师崇道学元非伪,寄客苏州却类呆。

  明日重阳又佳节,得钱且醉菊花杯。”这样的矛盾心理,并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怀疑和批判,可怀疑和批判过后他们还是不得不回到这种生活之中。作为江湖诗人的乐雷发一生,虽多居乡里讲学授业,但诗中也不乏有一些干谒之作。乐氏的干谒之诗不像其他江湖诗人写得那么直白,但大体上表现的内容是差不多的。

  如《谒李梅亭》一诗,“力拔鲸牙气贯虹”歌颂李梅亭从政之威,“玉堂归只守文穷”赞扬其生活经历,“世无真魏扶吾道,人以乾淳望此翁”将著名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与李梅亭并举,赞扬其德行之高,最后两句“媪袍羸驷崇仁路,正拟登门听击蒙。”诗人表示准备登门求教,希望自己得到启发。

  乐诗中还有一首《呈赵叔愚司理》,此诗写于江湖诗祸后的禁诗期间,诗中句句透露出一种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看来这种飘零江湖、干谒之苦几乎每一个江湖诗人都有着切身的体会,也难怪它成为江湖诗派无法逃脱的主题。

  江湖诗人在诗歌体裁与表现手法

  除了相同的身份地位与相似的诗歌主题,乐雷发与江湖诗人在诗歌体裁与表现手法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江湖派诗人擅于写五、七言近体诗,方回说他们“五、七言古体并不能为。”的确江湖派诗人普遍才力偏小,不擅大篇,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诗作,在这些律诗和绝句中也不乏一些出色之作。乐雷发也比较擅长写近体,他的诗歌七律最多,他的《寄姚雪蓬使君》、《常宁道中怀许介之》、《归心》都是较为出色的七言律诗,当然他还有诸如《时事》、《逃户》这些被后世称颂的五言律诗。乐雷发在诗歌中,通常喜欢使用流水对,这和江湖诗派的其他诗人有着相似之处。

  像《寄戴石屏》中“凤鸣道国空诗句,雁到衡峰只信音。”又如《逢熊季可》中“旗亭尚喜髡能饮,客路谁知朔独饥。”有的诗歌甚至其中两联都运用流水对,如“客路莺花愁里看,故人烟雨梦中归。采薇有备淮南静,移粟无谋浙又饥。”这样的诗歌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之感。

  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江湖派诗人更注重其具体性,这是受到特定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同于前代诗人具有包揽宇宙的胸怀,而是将目光转向现时,注重向内的自省。在诗歌中,他们往往将意象具体化,如邓林《赋江郊渔弋》,“青枫翠竹春屏叶,白藕红菱暁镜花。”

  诗中所要描绘的意象每一个都用了形容词去修饰,又如巩丰的《离建》一诗,“时时数点雨犹落,隐隐一声雷不惊。”写“雨”用了“时时”“数点”去修饰,写“雷”用了“隐隐”“一声”去形容,这种双重的修饰使得诗歌意象更加具体、细致,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那颗敏感、细腻的心。乐雷发在描写游历生活与田园生活的诗歌中也很注重意象的细致描写,如《登濂溪太极楼》一诗“亭亭沼中莲,冉冉庭下草。”

  “莲”和“草,,都用了双重修饰,又如《题王尧章伫香亭》中“要识此花香绝处,露凉风细雨晴时”,要识得绝顶花香,必须等到“露凉”、“风细”、“雨晴”的时候,而且“露”“风”“灵丹疼康王哪里有卖雨”又都加了一个后置定语,这样的描写既细致又清新,由此可见诗人用笔之细腻。

  结语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注重意象的具体化,追求描写的细致化是江湖诗人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个特点也造就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微信头像该怎么选
下一篇: 苏州金骏汽车销售有限公司